为促进行业科技进步、加强企业商贸合作,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、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承办的2014年(第九届)中国铜加工行业发展论坛近日召开。首届中国(余姚)铜产品及加工技术、装备展览会同期举行。
求速度大于求质量
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、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院长、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润科在论坛上表示,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精炼铜和铜加工材生产国,也是最大的消费国,但却不是铜加工材料生产强国,我国铜加工行业仍然处在求速度大于求质量的发展阶段,转型升级的压力大,呈现如下四个特点:
铜加工行业整体运营情况稳中向好,稳中有忧。今年一季度,我国铜加工材产量为362.7万吨,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.3%,增幅则同比回落了5.05个百分点,反映出我国铜加工材行业面临调整压力。
铜加工材产能快速扩张、产能利用率下降。过于集中的产能扩张,导致大部分铜材产品呈现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局面。
产品的同质化导致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,行业整体效益不佳,企业微利,甚至亏损经营,生存困难。铜基新材料开发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。与美、日等国家的合金多样化相比,我国的铜加工材仍是产量多而合金品种少。
需求增长将长时间调整
受全球乃至中国经济放缓的影响,我国铜工业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现,产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,行业发展整体上都面临着调整压力,产业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。
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尚福山认为,虽然目前铜及铜加工行业的总体运行态势要好于其他一些品种,但仍应对以下几个方面保有清醒的认识:
一是市场需求放缓将是长期趋势。过去十年,我国有色金属产品消费量呈现爆发式快速增长。金融危机以来,全球经济增速下降,国内外需求从高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,有色金属工业需求增长将进入较长时间的调整阶段。
当前,精炼铜消费增速已经出现放缓势头,2013年精铜消费增幅已回落至6%以下。虽然我国仍处在推进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,对铜的需求尚未达到顶点,市场增长空间依然存在。但是,从发达国家近100年来的消费结构和消费量变化情况分析,对原材料特别是铜需求的快速增长只能是阶段性的。
二是电解铜和铜加工材产能已有过剩迹象。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铜业分会统计,2013年底国内精炼产能达到900万吨,首次超过当年国内精炼铜消费量,呈阶段性过剩态势。而目前投资资金开始从铜矿、铜冶炼转向加工领域,且聚集的趋势明显,各地在铜加工项目建设不同程度存在盲目跟风现象。
值得注意的是,铜加工产能已超过1400万吨,接近全球产能的一半,但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多年徘徊在3%左右,多数企业的经营状况没有大的改善。如此发展下去,中国铜冶炼和加工业很有可能步铝、铅锌行业后尘。
三是外部环境仍旧复杂多变,要保持高度警惕。从近几年的情况看,国际利益格局的调整十分复杂,影响行业发展。2014年印尼政府禁止铝土矿、红土镍矿的出口,将影响我国60%以上的铝、镍与原料的进口来源。WTO做出美欧日诉我钨、钼、稀土出口管理措施案终裁,将对我国优势稀有金属管理体制产生重大影响。
我国境外投资成本不断上升,几乎所有项目建设资金均超概算,有的项目甚至超过概算数倍。中国铜加工材出口贸易持续收缩,特别是铜管材出口因反倾销和反补贴而受到很大冲击。
四是环保压力不断上升,企业发展空间日益萎缩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决心十分坚定。仅2013年,国务院、环保部、工信部等就先后下发了多个与有色金属行业相关的环保文件。因此,铜行业要早准备,摆正效益和环境的关系,促进产业发展向绿色、低碳、循环方向转变。
|